教研經緯
構建生態課堂與生命成長探幽
學生既是一個個幼嫩的、沒有成熟的生命,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充滿綠意且又富有情感的生命。生命的天性就是成長,即由小到大的生長,由幼稚到成熟、由簡單到復雜的完善;由低等到高等的發展。生態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課堂,必然要體現在關注人的生命成長上。學生時期是人一生中生命成長的關鍵時期。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殿堂,生命是課堂教育教學的起點,成就學生生命的成長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所有人類根本的目標。而成就學生生命的成長既要考慮當下的生命成長,考慮不同個性特征的生命成長,更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生命成長。
1.喚醒生命意識,為生命成長奠定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自私自利,對生命冷漠、缺少關心和愛護,不求上進,成天沉溺于網吧、游戲,甚至自甘墮落,讓一個個本應充滿陽光的生命變得陰晦不堪,甚至會成為扭曲的、對社會有危害的、中途夭折的生命,讓人痛心難忍。究其原因是這些學生缺乏生命意識,不懂得珍惜生命。因此說學生對生命的認識,不僅能影響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的追求,更會影響著學生對人生的追求,影響他們生命成長的方向的質量。通過生物學教學,培植學生對生命的敏感,喚醒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識,促成人性的覺醒,以樹立積極的生命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生命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學習“人類遺傳病”一節內容時,及時引導學生復習生物的生殖、遺傳和變異等有關知識:對人類來說,男性每次產生幾億精子,而真正能進入輸卵管與卵子結合,并最終發育成胚胎的只有一個,女性在一生中排出約400顆左右的卵細胞,其中只能極少數卵細胞能發育新生命。在卵細胞和精子形成過程中,要經過減數分裂,而減數分裂過程中,由于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發生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等導致異常的精子或卵細胞產生,從而產生一個不健康的生命。一個健康的受精卵----新生命誕生之后,又需要在母親的子宮內發育長達10個月的時間,在這10個月的時間里,母親因體內多了一個小生命,其身體的各方面負擔都會增加,甚至會導致母親血壓升高,引發子癇給母親帶來生命危險。很多的母親為了能生出一個健康的小寶寶,堅持做這樣或那樣的胎教,甚至有病不吃藥,還要定期檢查胎兒發育的情況,精心護呵著愛的結晶。到了生產的時候,母親硬是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生產過程。通常說,你的生日也就是你母親的難日。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生一個健康寶寶的來之不易及父母孕育自己的艱辛。懂得生命的可貴,知道珍惜生命,孝敬父母。進而以積極的態度創造自身生命的價值,成就自己的一生。`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還要寬容學生的閃失,尊重學生的選擇,欣賞學生的點滴進步,那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讓學生體驗自己被肯定的喜悅,感悟自己生命的價值。
2.激發興趣動機,引導生命自主生長
常言道: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老師的要求再高、再完美,如果不切學生的內因,學生的生命成長肯定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良的成長。只有學生心理有成長的欲望,并積極主動地汲取其生命成長的營養,建構生命成長的元素,其生命成長才是高效的、良性的,才是符合學生實際,被學生認可,被家長欣賞,也才是社會所需要的。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采取各種措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成長的欲望,并努力構建學生生命成長的良好環境和有效載體,引導學生的生命成長。教師還應與學生一起創造課堂,讓學生在師生互動、質疑探究、溝通對話、動態生成、激活潛能、啟迪智慧、自主構建的過程中,完成對自我的發現和超越。在探求新知的旅程中實現生命的自主成長,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生命歷程。如教師在教學中,以淵博的學識,敬業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以科學發現史為載體,以科學家堅持不懈、不屈不撓,一絲不茍的事跡去教育學生;以科學發現對人類的貢獻,生物學知識對人類的作用去激勵學生;用生物學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體驗自己生命成長的過程和生命價值,在享受成功快樂的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如在學習《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一節后,我出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氣的實驗,才發現:植物只有綠葉也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才能更新空氣。對此你有什么感悟?分析人類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你還有哪些感悟?通過討論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的發現需要科學家堅忍不拔、累敗累戰的堅強意志,勇于探究的科學品質,一絲不茍的認真精神;科學的發現是很多科學家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生物學的發展與物理學和化學的研究進展關系很密切,同時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科學的發現需要理性思維和實驗的結合;科學的發現又是一個不斷開拓、不斷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中,既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又能在實現思維和人性的碰撞中,發現自己生命成長的不完善性并尋找自己生命成長的途徑和發展空間。實現學生生命在課堂環境中的共振共生、共同成長。
3.立足全面發展,成就生命的未來成長
學生的生命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整合體。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都是以一個完整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入。學生的生命成長包括自然生命的成長和自為生命的成長,而自為生命的成長包括知識的生長、技能的生長和精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長。但是知識的生長必須經由精神的滋潤和心靈的孕育。正如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書中所說:“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因此,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不僅注重學生認知和基本技能目標的達成,更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不僅要滿足學生當下的生命成長,更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生命成長——學生生命的可持續發展。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特點,有計劃地有重點地對創造既有利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成長,又有利于學生精神成長的土壤和環境條件,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升能在未來充滿競爭的信息化、全球化的知識經濟社會中立于不敗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素質(以創新能力、生存能力、交際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興趣、問題意識、社會的責任心為主要特征)。在學習必修2第5章第3節“人類遺傳病”一節時,我以合作學習的辦法來組織教學,其具體做法是:先將教材內容分成下列專題:1舉例說明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主要癥狀及發病特點。用概念圖的形式描述遺傳病的類型。2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試述被調查病作為遺傳病的判斷依據及遺傳方式,并計算其發病率。通過調查實踐,你認為進行遺傳病調查時應注意什么問題。3舉例說明人類遺傳病的危害,為什么要對遺傳病進行預防和監測,怎樣進行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4什么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有關系,人類基因組計劃對社會倫理道德觀產生哪些影響?在擬定好學習專題后,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互助組,每組通過討論,共同擬定準備完成四個專題的初步的研究方案。然后通過學習互助組的競標(選擇各專題研究方案較好的學習互助組)確定每個學習互助組探究的專題。學習互助組領受任務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專題研究方案,并開展探究性專題研究。上課時,首先從每個學習互助組抽取一人組成交流小組,進行四個專題研究的成果交流并接受其他同學的質詢。交流小組交流結束后,各人仍回到原來的學習互助組繼續討論從各交流小組收集來質詢問題,完善學習互助組在班級的交流成果。最后在班級交流各學習互助組的研究成果。
在以上合作學習活動中,通過競標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通過互助組的合作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培養學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通過與社會的接觸,了解遺傳病的危害及人類基因組計劃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通過學習交流培養了學生表達能力。總之,通過以上學習活動,不僅使學生知道了有關遺傳病的的知識,掌握了遺傳病的調查技能,滿足了當下生命的整體成長。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成就了學生生命的未來成長。
4.張揚生命差異,促進生命的個性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