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經緯
略談對化學新教材的認識和使用
在兩年多的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中,高二強化班共使用了人教版化學教材五冊:必修1、2《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和性質》,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已經覆蓋化學新教材的主要內容。實踐中,有困惑,有反思,有探索,有對策。本文就教師對化學新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談一些體會。
一、對新教材的認識
貫徹化學新課程理念的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在知識體系、邏輯結構順序、內容表述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變革,為達成新課程目標提供了良好媒介。
1.教材整個結構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 必修1一開始就把 《從實驗學化學》放在第一章 。這樣設計非常好,因為我們知道,化學是源于實驗的自然學科,一開始就注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對扭轉過去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大有好處。而且讓學生在學習有關知識的同時,也為以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打好基礎。 就非金屬元素及化合物而言,舊教材"以學科為中心",以元素原子結構變化和周期表位置為順序,按鹵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編寫教材,教材體系是單純引入型的學習方法,學習從每一種物質開始,給出其性質——制備——用途。而新教材按硅(碳族元素)、氯(鹵素)、硫氮(氧族元素和氮族元素)的順序編寫教材,教材中只點擊普遍存在用途廣泛的化合物性質。人生活在地球上(硅是形成巖石的主要元素,高純晶體硅在高科技上的應用),人的生存需要淡水(鹵素存在于海水中)和高質量的空氣(硫氮氧化物污染空氣),這正體現了新教材從關注課程的“學術性”轉變成重視課程的“社會性”,強調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本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教材的內容表述有很大的革新 教材圖文并茂,增大了信息量,有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些圖示、圖表,非常到位。例如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節大量有關硅及其化合物的圖片刺激了學生的眼球,使得對這個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有了深刻印象。在教材的適當之處引入科學視野給學生知識的最新鏈接,大大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并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化學的熱情。
3. 教材的內容難易分明 有一種觀點認為:新教材變易了,要求降低了。其實,根據新課標編寫的必修1、2《化學》和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比舊教材簡化了。選修3《物質結構和性質》的大多內容是新增且抽象,中學生難以掌握,但其內容是理解化學知識和形成化學學科能力的鑰匙,必須學好。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也增加了有效碰撞理論、熵、化學平衡常數計算、難溶電解質溶解平衡、酸堿反應曲線等內容。
4. 教材中有明顯錯誤 可能由于時間倉促和印刷質量原因,教材中有多處明顯錯誤。例如:選修3《物質結構和性質》中“氫原子的發射光譜”“鋅的晶胞結構”以及書后部分習題的答案等都有錯誤。
二、教師怎樣使用教材進行知識準備
教材是為了落實課程標準編寫的讀物,不同的編者對課程標準理解不盡相同,所編教材不同,所以新課程背景下教材是多樣化的。我們選擇的教材只是用來完成新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內容的眾多載體中的一個,是學習的一個范例。教師要突破多年來“緊靠課本”“忠實教材”的觀念。從理論上講,教材不是教學的"綱",教師不能只抱住教材,扔了課程標準,應以新課程標準的觀點來正確看待教材,靈活運用教材。
在教材處理中,教師必須有較好的學科知識結構,才能靈活運用教材?;瘜W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的核心知識是中學化學教材中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實驗技能以及教材的結構安排等內容,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基本內容。這一部分知識可以通過細讀中學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其次是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較高層次的化學理論、化學學科的體系框架、化學學科發展史、探究化學學科知識的標準與思考方式、對化學學科及其發展的基本認識和價值判斷等內容。這部分內容反映教師學科知識的縱深度,不僅有助于教師講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師講清“為什么”,使教學做到深入淺出,得心應手。這部分知識可以通過閱讀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大學教材和化學核心期刊獲得。再次是指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化學學科最新成就等內容。這部分內容反映教師學科知識的寬度,可幫助教師靈活多樣地處理教材,縮小教學內容與新知識、應用之間的差距,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部分知識可以通過閱讀與教材內容相關科普讀物獲得。
以最難的選修3《物質結構和性質》為例.從新課程標準的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列出21條有關本章的教學要求,仔細研究中學教材,分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三塊列出知識要點。然后分塊對照大學教材,找出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體會教材編寫順序意圖,研討中學教材中可能的錯誤,在大的框架下建立整體思維模型。最后泛讀相關資料,完善知識結構,做好教學前知識準備工作。
總而言之,教師不是某版本教材的執行者,應在新課程標準的統領下,在一個完整的學科框架下整合重組教材,自主構建教材。在教學中如何選取知識,知識如何呈現,都要靠教師進行二次創作,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靈活處理教材。從這種意義上講教師的教案是比新教材還新的教材,教師也是教材的編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