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專家講座第二波:劉京海先生宏論“揚長教育”
蔡明“剛走”,劉京海“來襲”!
面對高中階段學習時間的固定、生源結構的特性和教師方法的塑化,“多元課程、多元選擇、多元發展”態勢的步履維艱,不固定學科總分排序選拔機制的難以形成等客觀現實,高中教育如何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雙重擠壓下,以成功為價值判斷,在疲于“補短”的同時,力求在“揚長教育”上做足文章?
演講中,全國成功教育改革與研究的主要發起人、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中學特級校長,教心學科特級教師,“上海市教育功臣”劉京海先生憑借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卓越的管理經驗,就此問題,為東中教師提供了“密鑰”。
劉京海認為,揚長教育的突出特點在于積極的思考與行動,或者說去消極化,是尊重學生創造個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當前學生的特點實施有效的教學。所以,教師在觀念上,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具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成功。教育成功,或者說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在積極的信念、積極的方法、積極的激勵體驗中去實現。
如何改進課堂,劉京海認為,關鍵在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固定的課程標準出發,設計符合學生自己的課程。目標的調適,能夠讓學生努力后有可能達到,標準高了,學生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會不斷重復失敗。故務必以基本知識、基礎知識為前提。從書本知識到變型訓練,基礎最重要,這是教育中的核心素養。基礎題、能力題的訓練應兼具科學性、針對性和藝術性。
在課堂教學中,劉京海認為,必須以問題導向推動教學,以目標達成控制課堂。堅定不移講練結合,邊講邊練,及時讓學生消化鞏固,哪里有問題就在哪里解決。在隱性思維模型下,以疑問式講授而非陳述式表達,來觸發學生邊想邊聽,真正達到啟發式教育效果,尤其有助于高中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而顯性思維模型,主要以有限的課堂討論呈現。
他認為,策略性有道理的知識,或者叫程序性知識,通過建構與提煉的方法進行解決;不經過提煉,不加以建構,學生不能掌握的知識,則需要通過學生的體驗、建構和發現,數學尤為如此。
當老師遇到教學方法的高原地帶,劉京海認為,這往往與技術相連,必然要求教師增加科技含量,引入新技術。如移動學習終端和“互聯網+”等現代手段。特別是移動學習終端基于數據分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能夠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揚長,優勢明顯。
------90分鐘的演講,睿智而幽默。蘊涵了豐富的教育、管理智慧,釋放出大量揚長教育的理念和技術層面的信息,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演講結束后,鄒施凱指出,劉京海先生的演講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加以借鑒。依據我們的教育使命,教育要因材施教,致力于揚其所長,努力補其所短,全力讓更多學生體驗成功;在夯實基礎的同時,增強學生提升能力的實踐項目,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在質量提升中,強化我的責任。并強調,教育的成功在于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努力積小勝為大勝,從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