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把“十公里”化為“零”距離
家校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對于大多數東中學子來說,估摸有
在這一過程中,東中憑什么產生如此的大逆轉?
對李士龍處長的探訪,校長、黨委書記鄒施凱十分高興。他介紹了學校采取的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副校長謝謙云回答了李士龍有關家庭教育操作層面的具體問題。
鄒施凱介紹,把“十公里”化為“零”距離,有人說,是東中辦學質量的持續攀升,是管理者對東中辦學理念的升級和文化打造,是老師“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再來”的敬業精神,是東中人骨子里那股“只要落地,就能生根、開花”的歷久彌新的創業情懷------,這些都很對,既有傳承,也有創新。但究其原因,還有一只隱形的翅膀,它振羽飛渡在校園與家庭之間,構筑出家校良性互動的穩固優勢。這只隱形的翅膀,就是我們精心打造的“家長學校”。
“說起家長學校,
鄒施凱指出,2016年高考本來是很困難的,學校流失了一批好生源,人心不穩。但當年的高考,東中取得了歷史性的業績。我們深切地感到,家長學校看似平淡,但當學校遇到發展中困難時,家校溝通、家長教育的工作則顯得特別重要。在凝聚各方力量上,一方面,我們在校內很抓教學管理;另一方面,我們把學校主張與家庭教育很好地融為一體,形成合力。同時,我們反復強調“質量、安全、滿意”這三個關鍵詞。做到滿意不僅是上級領導和社會的滿意,更要做到家長滿意。只要家長滿意,才能口口相傳。除校信通外,我們以江蘇省東臺中學微信平臺,強勢推送學校、學生發展的信息,讓家校溝通充滿正能量。形成了家長與學生自覺或不自覺關注學校時刻發生的教育教學重大資訊的優良態勢。學校近兩年穩中求攀升、好中求突破,一個重要的支點,就是通過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的極力配合,把家長群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好,清楚家長什么時候需要什么,化被動為主動。比如,我們與《家教周報》聯合聘請心理學博士徐志女士給作講座,效果很好。當時只是針對高三家長,后來我們將視頻推送到學校微信平臺,覆蓋到全體。過去有些家長對學校 “吐槽”,而今卻是多為“點贊”。甚至很多家長主動為學校各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朋友圈作義務宣傳。大家心貼心,手拉手。
鄒施凱強調,東中開辟的校長信箱,有效紓解了個別家長對學校教育存在的個性化問題。涉及學生個人的信息,我們只采取“一對一、點對點”的方式,或者提供一個參照系,相互屏蔽。我們鼓勵家長向學校發匿名的電子郵件。分管校長、主任每周把信息梳理,實事求是給予回復。對不知情或反映存在問題的,都認真答復。
針對李士龍處長本次探訪東中對家庭教育示范學校的實地考察,謝謙云回答了東中在家校共建方面采取的一些典型措施、取得的成功經驗。他著重介紹了東中對家長學校的細化方案;多平臺搭建對不同家長受眾的區別處理;不同管理層面在相應交流平臺的工作規范與要求;關鍵時段對家長給予的家庭教育信息和技術支撐等。
就個體、家長、學校三方面對學生成長發力產生的效能,相互的此消彼長,壓力的轉移,責任的落實,心理咨詢以及建立學生的申訴與救治制度等內容,大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辦公室尤明德主任、政教處余愛華主任參加以上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