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楊曉翔在教學新時空展現生態課堂的魅力
如果說“原生態、生成態、生命態”是對生態課堂的三維標注,生態課堂重在構建學生的核心素養、智慧原鄉。那么數學的原鄉,就是以“理性思維、嚴密求證、邏輯推理”返璞歸真。從高中數學的課程標準、教育現狀、微觀實施等多角度考量,生態課堂無疑正引領我們步入教育的一種桃源勝境。
今天下午,一堂緊扣生態課堂構建的數學課,在江蘇教育新時空“名師課堂”播出,引起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省市縣三級教研領域的專家、鹽城市鄒施凱名師工作室“掌門人”分別對本節課展開了精彩而深刻的點評,回答了網友普遍關心的幾個問題。
執教者:江蘇省東臺中學副校長楊曉翔。他系江蘇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先后被表彰為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高中數學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先進個人。
本節課,楊曉翔圍繞三維數學生態,以“平面的基本性質(第一課時)”為課題,通過創設情境,巧妙引導學生將思維從感性到理性進行過渡,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發現數學;通過構建研究平臺,建立和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幾何直觀能力,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數學;通過暴露建構過程,使學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實現平面幾何向立體幾何的遷移、滲透,在思想方法中研究數學;通過共同實驗探究,再現“公理”的建立過程和生活常識的驗證,培養學生有理有據、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品質,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熱愛數學------一系列生態化的手法,使得平面的基本性質呼之而出。課堂中,師生相互討論與糾偏,氣氛相當活躍。
鹽城市教科院吳彤主任主持專家點評活動。江蘇省東臺中學校長鄒施凱、鹽城中學副校長李生結合楊曉翔這節課,就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生態課堂”?在生態課堂中教師如何定位、學生又如何定位?普通高中“生態課堂”除了原生性、生成性、生命性外,還有哪些具體的核心特征?如何建構“生態課堂”?等諸多話題進行研究了互動交流。
專家們普遍認為,生態課堂本質上是用源于生活的真情,呼喚“原生態”的課,讓學生學生活的知識;用學會生存的追求,創新“生成態”的課,讓學生學生存的技能;用感悟生命的境界,演繹“生命態”的課,讓學生學生命的意義。本節課以“生活數學、活動思考”為主線,讓課堂數學與實際生活對接,具有濃郁的生活味、質樸的自然情。點、線、面位置關系的及時生成,有效促進了學生加深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與使用。將平面的特征與點、線的特征,平面的基本性質與直線的基本事實進行類比,讓學生體會到類比方法在研究數學的有效應用。大家一致認為,這節課回歸了數學的核心素養,學生真正躋身了智慧原鄉。
鄒施凱認為,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三維目標”的整合。生態課堂的建構,就是要求教師重視、強化“育”的功能,堅持不懈地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循循善誘,最終達到“認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應該是學生這方面的導航人。吳彤認為,生態課堂中的教師同時也應該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師生雙邊活動的收益者、學生心理狀況的監護與保健者。大家共同認為,生態課堂中,學生不僅是知識體系形成的自我建構者,而且是課堂生態環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也是同學間相互協同發展的合作者。
交流中,吳彤、鄒施凱、李生、楊曉翔還就網友提問的生態課堂核心特征,從整體和諧性、綠色開放性、師生協同性、可持續發展性四個方面進行了回答。從開放的課堂觀念、開放的課堂環境、開放的信息流、開放的教學過程、開放的課堂評價等角度闡述了生態課堂構建的策略與手段。
課后,鄒施凱向來自省中小學教研室的李善良博士,詳細介紹了東中生態課堂構建中“課比天大、教師第一”的教學主張,“兩課四建設”的教改舉措,“題為命脈、問是關鍵、以題導學”的特色做法,以及“鹽城市鄒施凱名師工作室”等對方極感興趣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