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天地
【國旗下講話】強化養成教育 做文化東中人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金色十月,天朗氣清,秋風颯爽,再次唱起雄壯的國歌,看著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我們的心頭油然升起一種期待,那就是在這絢麗的季節里,用我們的汗水和智慧再書寫一段美麗的人生。9月28日,東臺市教育局召開了2017年全市中小學養成教育工作推進會,29日學校政教處印發了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其中從思想感情、學習習慣、文明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志愿服務等六個方面對全體同學提出了具體要求,下午的班會課各班級要組織學習。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強化養成教育,做文化東中人》。
著名心理學家李德說過:“播下你的良好行為,你就能擁有良好的習慣;播下你的良好習慣,你就能擁有良好的性格;播下你的良好性格,你就能擁有良好的命運。現代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工程,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措施,是立德樹人和學生終身發展的時代要求。
法國學者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好習慣。”的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動。大凡獲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長期堅持良好行為,養成良好習慣,形成自然的人。先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著名餐飲企業招聘廚師,程序很簡單,所有面試者均要求只炒一個大白菜,而眾多未過關的廚師皆因炒完菜后沒有將炊具洗刷干凈、擺放整齊!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以及未來事業的重要性!
葉圣陶先生說:壞習慣,就像疾病一樣,使人受害終身。哲學上有個叫“頭發論證”的理論,一個人少一根頭發能否造成光頭?回答說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樣?回答說還是不能。這樣的問題一直重復下去呢?這個理論告訴人們“少一根頭發”對整頭的頭發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它對事物當前的性質不會有任何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就在這不知不覺的改變中,事物的性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頭發論證”理論相似的還有“稻草原理”和“螞蟻效應”。
再舉個例子:一名同學出于好奇偶然進了一次網吧、用了一次智能手機,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教育,他就可能進第二次,第三次,……上網玩游戲、看小說,后來可能就會上不良網站。隨著進網吧和用手機次數的增加,上網內容的豐富,他就可能沉溺于網不能自拔。這樣,輕者荒廢了學業,影響了身體健康;重者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成為社會的罪人。事實告訴我們,對不良行為習慣要防微杜漸,從“早”抓起。
在這里,我想提醒每一個人都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審視一下自己的儀表,審視一下自己的日常行為規范和禮儀常規,審視一下自己內心深處做人的原則,加強人品的自我修養和塑造。
魏書生老師在總結教育與習慣時說:“教育就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一語道破了教育與習慣的本質問題。大凡有些成就的人,他們都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使得他們有著鮮明的個性、頑強的毅力和良好的品質。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名清華學子在總結學習方法時說道:“所謂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習慣,是在一定時期內對學習不斷總結、修正、發展而來的習慣。每個人的環境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的狀況也不同,那么方法也就不同。要想找到真正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就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養成最適合自己的習慣。”習慣主宰人生,習慣決定命運。
我們是中學生,認識這個問題并不困難,困難的是使得一些良好的行為堅持下來,形成習慣和品質。所以,我們應堅決摒棄種種不文明的行為,養成良好習慣,做一個崇尚修養、善良、自覺、自由、有擔當的學生;一個會獨立思考、會質疑會反思、善合作、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一個懂得感恩、行為文明禮貌、講衛生會生活的學生;一個熱心公益、樂于奉獻的學生。一段順口溜送給大家:
愛國愛家愛校園,志愿報務走上前;衣冠整潔講儀表,身心健康精神好;
因事請假做到好,按時到校不遲到;進出校門莫擁擠,交通安全要記牢;
課前準備要充分,提前預習效果好;態度端正專心聽,積極思考勤動腦;
自習安排有計劃,獨立作業完成好;緊抓重點和難點,查缺補漏別忘掉;
課間休息出教室,遠望藍天或綠色;出操整隊上操場,快靜齊為隊列到;
就餐有序按先后,就寢莫將他人擾;有益活動利身心,衛生文明習慣好。
同學們,金秋十月,是一個碩果累累的收獲季節,對于我們青年學生則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播種季節。讓我們將好習慣的種子埋下,用恒心去澆灌,用良好的習慣,奠基美好的人生,做一個文化的東中人!
謝謙云
2017.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