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深刻學思,突出踐悟,打造東中高品質
——王勁松圍繞十九大精神指導東中教育發展

一、新時代必須把握基礎教育歷史使命
王勁松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A教育普及水平在大幅度提高。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4%,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7.5%,特殊教育三類適年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0%。與此同時,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但對比2020年發展目標和人民群眾的期待,基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我市在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校際差距,以及群體差距等方面還很明顯。教育內涵發展還不夠,教育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對于我們來講仍然任重道路遠,迫切需要加大共建力度。
王勁松強調,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非常符合基礎教育的實際,更為我市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我們要準確把握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定位,區別基礎教育不同的類型,在進一步提高和鞏固現有水平的基礎上,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對此,我市基礎教育一是大力推行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二是義務教育要實現優質、均衡發展;三是高中階段的教育要做到優質、特色發展。同時,特殊教育要優質融合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成學生都能享有優質公平教育質量的目標。
二、用新的思想武裝中小學師生的頭腦
他明確,當前我市基礎教育領域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廣大中小學師生的思想統一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特別是以習近平教育思想引導教育廣大師生,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黨建和德育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牢牢把握基礎教育正確的辦學方向。
政治建設為首。要充分發揮中小學校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實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切實履行中小學校黨組織的八項職責,抓好意識形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確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所有中小學落地生根。堅決防止錯誤思想對學校的滲透。要管理好校風、教風,規范辦學行為。堅決防止侵犯學生和群眾利益的行為,努力樹立學校的良好社會形象。同時要建好黨員隊伍,嚴格黨內組織生活。努力探索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充分激發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堅持育人為本。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學業負擔也相對很重,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在應試面前從容應對,這是高中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德育工作要融合到我們工作的全過程。以德育工作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全面、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中小學德育工作體系。形成課程化、系列化、常態化的德育工作載體。最近兩周東中的德育論壇、教學論壇,把養成教育、核心素養、課程建設列為主題,這與貫徹十九大精神一脈相承,與學校高品質發展也是一脈相承的。
王勁松特別強調,德育工作中,我們對課程育人要重融入;對文化育人要重熏陶;對活動育人要重導向;對實踐育人要重基地;對管理育人重規范;對協同育人要重聯動。
三、用的新征程推動教育多樣特色發展
王勁松指出,東臺教育發展到今天,均衡化、標準化問題已解決。當前,把握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動我市教育優質特色多樣發展工作,追求學校多樣化、特色發展,堅持走內涵辦學的創新之路。
首先,特色多樣發展是促進教育平衡發展的需要,我們要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突出平衡、充分這一重點,明確教育發展的新目標新思路,對學校發展進行精準戰略定位。更好滿足群眾對優質多樣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其次,特色多樣發展是打造適合教育的需要,教育要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指向,以辦學體制、辦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的多樣化為保障。在教育質量提高、學校類別豐富和特色化發展基礎上,要形成適合人人、促進公平、追求均衡的發展模式,創新人才培養,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質量,滿足群眾對更好教育的需求。再次,特色多樣發展,是我市教育加快補短板強弱項的需要,當前東臺還存在著優質資源相對缺乏、發展模式單一、學校同質化等傾向。發展的活力和后勁還不太足。一些學校就質量抓質量,學生的學業負擔還沒有真正降下來。自主選擇的空間比較小,不利于學生全面充分發展,家長和社會的滿意度還有待提高。因此,提供多樣化的教育,以教育多樣化促進學校特色化和師生個性化,是當前面臨的新的重大現實任務。
他強調,對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是我市教育共同面臨轉型升級的重大課題和重要挑戰。
為此,一要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注重以學生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和學的方式。做到改進教學方法,改進學習方式,改革學生評價方式,圍繞學生品德修養、學習進步、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豐富完善評價體系,重點突出能力導向,強化過程評價,注重綜合評價,全面真實評價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二要以課程改革為重點,提升學校的品質。強調立德樹人、強化核心素養的教育、強化課程的選擇性,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發,以及具有特色的課程基地建設,東中在這一方面抓到點子上。東中的機器人項目,將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施展。不僅是為清華培養高端人才,更重要的是引領一批學生增強能力的提高,其牽引帶動能力很強,東中要加快實施。三是構建學生全面發展的常效機制。切實加強體育、美育教育,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要多關注多引導多疏導,所有科任老師都要注意強化引導,及時發現、及時引導、及時解決;加強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創新能力,東中不能放松。
四、利用新目標打造東中高品質的品牌
王勁松高興地說,東中教師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自然形成了一種理想、一種情懷、一種追求。它伴隨我們的職業,也將影響我們一生,并通過我們影響千千萬萬的學子,這是其他任何職業都不可比的。
結合十九大精神,東中如何打造高品質高中,王勁松提出以下四點思考:一是辦學之魂。從思想角度看,辦學之魂是辦學理念、出發點、價值觀,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這是每一個教師都要重視和落實的問題。從道德角度看,必須遵循教育規律,這是我們職業的理想和追求。從教學角度看,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不能機械訓練滿堂灌。從課程標準看,合作、自主、探究一定要體現。另外從管理角度還有辦學特色。東中的辦學特色逐步在彰顯,但還有很大空間。二是文化之根。有形的物質文化如何賦予文化的特質、藝術的美感、人格的寓意,以及人文的故事。東中尤其要重視隱性的精神文化建設。目前的辦學理念、教學主張、礪志校訓,做有文化的東中人,這三年漸成體系,驅動力很強。東中的示范引領,在表現能力上可進一步強化。教學文化,重點是改變教與學的關系。制度文化上,東中的管理制度比較健全,執行很到位,但要隨著學校發展而發展的。三是立校之本。重中之重是學科課程要做強。東中的教學論壇指向核心素養,課堂建設如何與核心素養緊密結合、有機統一?學科課程一定要做強。東中的文理科還要進一步協調發展,教育信息化,東中一定要領先一步、高人一籌。教師隊伍的建設,能力提升是重中之重,中青年與老教師,都必須直面現實,教育科研要直接聚焦到課堂質量、命題等能力的提高上。四是發展之路。東中發展的標準化和特質多樣化,對學生要提供更多平臺,走多樣化發展路徑,只有學校發展的多樣化,才能提供更多的多樣化發展的學生。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要突出軟件,重抓內涵。社會的滿意度以老百姓的認可為依歸,只在這樣,東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校長、黨委書記鄒施凱在會議中表示,結合東臺教育實際,東中發展實際,王局長的講話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工作指導。他的講話高屋建瓴、腳踏實地又情真意切,觸動了每一個東中人的靈魂。結合十九精神、東中的發展定位,我們將深刻學思,突出踐悟,努力為打造東中高品質高中而創造性開展工作,負重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