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深挖專業成長的富礦,讓教師價值產生溢出
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教師。《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指出,“面對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師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同時要求,“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這對當前學校發展而言,既是一個現實的判斷,也是一個重大的客觀命題,東中概莫能外。
對此,鄒施凱結合東中名師成長的通法、經驗,向出席專題會議的二十八名各學科骨干、精英提出了內涵發展的五點意見:
一、專業成長,不同的人只要下決心起步誰都不晚
教師個人發展的目標有高有低,起點各不相同。我們每個人都“自帶”潛力富礦,一旦下了決心,堅持下去,不讓它發生衰減,我們定能開山辟道、吹沙見金。誠如習總書記所言,“山再高,往上攀登,總能登到頂峰;路再長走下去,總能達到。”從現在開始,大家要憋著一股勁,以“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這一覺悟,自策自勵,持續迭代。有這種起點意識,有這種專業成長的決心向往,我們就能讓時間增值,讓自己的人生價值溢出。
二、專業成長,只有自己阻攔自己沒有別人阻攔你
在諸多成長中,有一些機會屬于稀缺資源,是你不可控制的,付出與收獲不一定成正比。但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更多呈現的是自我掌控,具有強烈的正反饋效應。除非遇到困難挫折,自己打退堂鼓,沒有別人勸你往下走。只要不怕麻煩,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大家都能抵達理想的彼岸。有一句說得好,世上沒有場外冠軍。專業成長,需要勇于比試,把握機遇,長于知晚自己的深淺,善于明辨與別人的差距,自生前進動力。職業規劃、專業成長的責任人不是別人,倘若做到自我不阻攔、不設限,我們就一定會綻放不一樣的精彩。
三、專業成長,關鍵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研究精神
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成果。實踐中認真反思,精于研究,是我們產生創見和創作欲望與沖動的源泉,這是因果律。面對教科研,杜絕功利,不必糾結于成果的寡淡,在職稱晉升、學術稱號、名師頭銜面前望洋興嘆。大家一定要認真培養自己的獨立研究精神,哪怕是備好一節課,出好一份卷,解好一道題,只要樹立匠心意識,給自己定下標桿,都能誘發我們探究與寫作的沖動。平時對身邊的理念、實踐,要有敏銳的感知,常問經驗和不足、短板和優勢。有了這種研究精神、敬業姿態,論文發表、課題研究自然水到渠成。
四、專業成長,必須在業務精湛的基礎上多元發展
特級教師評審雖然高大上,但我們要接地氣。首先做到在教學業務上精湛出眾,如情景導入、引發思考,高效課堂,目標達成等授課環節,要追求一流,所教學科業績要沖在前位,在“壓力、研究、創新、筆耕”的良性循環中堅忍打磨。在備課組、教研組冒尖的同時,不能像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要把你的思想、觀點多表達、多分享、多反饋;還要學會做“呆子、傻子”多付出、多奉獻,維持良好的職業心態。而多元發展,則是在公開課、講座、課題等領域的多面出擊、多才能展示和多樣化發展。
五、專業成長,讓名師傾斜政策在你身上充分體現
學校在這方面將為大家搭建學術聯盟交流平臺,公開課的聯盟、講座可以為你量身定制。老師們對于論文寫作,要積極投稿,不怕“明珠暗投”,只要質量上乘,需要自付的版面費,學校會給予支撐助力。校本教材的出版,學校也可以為你埋單出專著。一學年下來,我們會讓你填寫一張表格,讓你明明白白知曉專業成長過程中,你對自身富礦的挖掘力度,存在的得失,清醒自己的狀態。進而在專業成長的指標反饋上,實行身為學校骨干精英的形象自評,找出發展的差距,提出針對性措施。
會上,副校長趙志剛就教師專業成長從師德修養、專業知識、課堂教學、教育科研四個方面,提出了規劃建議。并要求全體骨干教師,把學科教學、學科教研、學科課程建設相互結合,在實踐中分析、總結、提升,拓展專業成長的寬度,多出有價值的論文和高層次的課題成果。
會議由教科處主任盧毓青主持,副校長謝謙云、崔新春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