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精品_黄色片无码_国产精品乱子伦xxxx裸_91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国语版_欧美色图综合色图

淺談新課程德育工作中的抗挫折教育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時間:2009年09月26日 點擊數:

 [    ] 中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升學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學習壓力,導致絕大數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和挫折感,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如何面對必然的壓力和人為施加的壓力,還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是所有教育者必須解決的課題和認真踐行的教育任務。筆者就德育工作者如何幫助學生進行思想和心理引導和疏導,從而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方面進行簡單探討。

[ ] 挫折感   新課程理念   德育工作   抗挫折教育 

2003321,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方案強調普通高中教育應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所確定的基礎教育培養目標,并特別強調使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這就要求要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讓一直生活在父母呵護下的青少年學生學會正確的、獨立的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可能的挫折和困難,作為德育工作者,則應不失時機的給予學生適當的挫折教育體驗并教會學生抗挫折的意識和本領。

挫折感,是指人們為實現預定目標采取的行動受到阻礙而不能克服的,所產生的一種緊張心理和情緒反應,它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作為90后的新一代青少年學生,一方面是物質條件的優越、家長的關愛、社會穩定和諧的環境,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獲得了更多呵護和賞識;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競爭、升學的壓力、家長的期望、人際關系的緊張,又使他們無法適應,這兩者的矛盾沖突勢必又讓這些學生面臨更多、更重的心理負擔,如不及時疏導,挫折感便會吞噬青少年的幻想和歡樂,扼殺他們的信心和勇氣,其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必須要讓青少年學生學會面對挫折和困難,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于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于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弊鳛榈掠ぷ髡撸哂械锰飒毢竦臈l件,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因為德育工作是觸及人的思想和靈魂的教育,德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尋求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和使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的目標是一致的。

挫折感在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過度學習壓力帶來的無力感。

適度的學習壓力,有助于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激發學習潛能,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但不同的學生承受的壓力能力是不同的,長期的、經常性的學力不足和學業成績的差異會導致學生的成就感的缺失,引起對學習主觀意愿的排斥和厭倦,對學習產生一種無力感,總會潛意識里認定自己無論如何也趕不了別人。如果老師和同學再一味的批評和譏諷,這類學生就會失去對學習興趣,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

二、人際關系障礙帶來的緊張感。

作為一個學生,不僅要處理好學業,還要面對若干種人際關系的處理,比如與同學關系、與老師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與長輩的關系等,這些人際關系的處理也是中學生必不可少的經歷。由于個性差異和生活學習環境、個人能力以及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對于如何處理好這些人際關系的方式、心里預期及自我調適也呈現出不同。特別是對于那些性格較內向、有特殊經歷、興趣愛好單一、集體活動不強的學生而言,讓他們在沉重的學業負擔下,再去游刃有余的處理好這些人際關系,確實是比較大的考驗。

三、特殊家庭背景帶來的自卑感。

家庭因素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至關重要的方面。穩定的、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氛圍會正確引導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心理指向,從容的面對成長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這種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許會經常遇到挫折,但他們會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克服挫折,并在不斷挫折中成長成才;相反,對具有一些特殊家庭背景的學生而言,比如家庭的變故、父母的離異、家庭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等都會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這些孩子的內心深處特別缺少安全感,他們生活在集體中,卻不能很好的與集體、與同學融合在一起,他們渴望被愛,卻又不愿接受老師、特別是不愿接受同學的幫助,其實,外表之下隱藏著一種自卑感。

那么,在德育工作中,應如何培養學生抗挫折意識和本領呢?

一、強化目標意識,以目標實現增強學生克服困難面對挫折的毅力和動力。

任何一種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定的具體目標,這里的“目標意識”,是指達到某一特定目標的主觀愿望和主動參與。有一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有中國和日本兩個友好聯誼中學舉行一次暑期夏令營活動,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團隊協作學會野外生存技巧。日本中學生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會充分談論協商,然后采取統一行動,每個組員都在集體智慧中創造性的解決面臨的難題。原本出現的困難和挫折在集體的團體協作中,轉變為為實現團隊總體目標,而使得每個組員充分利用自己和團隊的力量,戰勝困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使每個組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更使得組員在目標引領下,提高了主動參與、積極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中國學生遇到困難,不是怨天尤人,就是相互埋怨,甚至退出活動,他們在困難面前,缺少積極的心態,不懂得利用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缺少溝通和尋找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困難和挫折在他們面前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挫折感。長此以往,當挫折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一種常態的話,那么,學生不僅可能失去學習的興趣,更有可能失去生活的勇氣。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指出:“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的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么?!蓖瑯?,作為德育工作者,要有預定設定的教育目標,這就要善于抓住學生面臨困難與挫折的消極和悲觀心理,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排泄,不要直接針對困難和挫折給學生和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而是多分析困難與挫折出現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在此過程中,目標意識即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更多的關注自我在解決問題中的決定地位,從而將目標作為解決困難和面對挫折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心理狀態,它對問題解決意義遠遠大于任何說教和幫助,因為學生在此過程中,可能最終不一定能夠徹底的解決問題,但是在此過程中,學生學到了應對困難和挫折的積極心態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杜絕絕對量化學生,推進素質教育,營造平等、寬容的氛圍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所謂“量化”,就是指家長或老師設立要求和數據目標,讓孩子們去實現這些要求和目標,并以此作為考核和評價學生機制的教育方式。誠然,“量化”學生在傳統教學和學生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教育和管理的統一化、規范化。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學生量化難以量化“道德認知”。學生的身心和道德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期間有反復甚至倒退的過程。學生是獨立和、具有個性的個體,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學生的道德認知需要教師的教育,這決不是學生量化管理就可以解決。事實上,學生量化管理只是觸及學生在校的表現,而對于其道德認知基本上是無能為力的。

其次,學生量化難以量化“情感認知”。教育學生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師要春風化雨般教育,決不是憑量化分數就能解決問題。也是在后進生眼里對分數無感覺、無壓力,如果這樣,學生量化管理不但不能起到其積極作用,反而成為其“報復”班級的最佳載體。由此可見,細膩的教育比冰冷的分數更能感動學生,學生量化管理難以量化“情感”的發展。

第三,學生量化難以量化“教育結果”。教育的最終結果很難用量化結果來表示。同樣的量化分數,并不代表二者的情感、道德、意志的發展是一致的,也許存在很大的差距;反過來講,不同的量化分數,并不代表二者的情感、態度、意志的發展不一致,也許二者水平相當。所以,量化分數只是客觀地反應到學生的表面現象,對學生的教育結果無能為力。

最后,學生量化容易加重學生生理和心理負擔,成為學生失去自我、放棄自我的誘因。近年來,學生自殺事件屢見不鮮,其中絕大多數的自殺學生均因學習成績不理想,得不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對未來失去希望,從而走上了不歸之路。200938,對于江蘇的教育界而言,是一個黑色的日子,這一天,江蘇常州兩名中學生都選擇了自殺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其中一個學生在博客上寫道“我想死是有一段歷史的了,只不過之前受到諸多事的牽制一直未實施,臨死前是什么感覺呢?終于要解脫了!我會這么說……我的夢想嗎?開個不為賺錢的咖啡店啊啥的,不出風頭,生活儉樸,但是許多聲音說:不!你要好好讀書!讀大學!研究生!博士!最后出國!這樣念下去完全沒有意義,離我的夢越來越遠……”,其實,在目前的教育機制下,這樣的抱怨還普遍存在。

試想,如果不是我們曾經為之津津樂道的分數、成績、數據、目標無情的壓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和稚嫩的雙肩,他們就不會走上這條不歸之路。當然,教育制度、考試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撮而就的,我們需要不停的探索,2009612,江蘇省《關于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正式出臺,這一規范性文件必將在江蘇素質教育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三、積極實施心理干預,建立起長效心理咨詢機制,讓學生及時得到心理指導,正確科學的對待挫折。

中學生心理品質差、抗挫折能力弱是導致其產生挫折感的重要主觀因素,因此,要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必須首先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和意志品質。

到底我們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很多文章上都有相關數據,筆者就此選擇的是本校高一某班級62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見附表),之所以選擇高一,是因為他們剛剛從初中進入高中,由此得出的結果也可以推知初中生的心理狀況,所以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和普遍性。

經過調查發現,57名學生認為自己有心理壓力,3名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壓力,兩名學生不確定。事實上,有心理壓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很多學生都用“好煩、太沉重、太辛苦”等字眼來形容心理壓力,這表明學生的心理壓力已經超負荷了。

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壓力首先來自于學習、學習方法、考試、分數和競爭;其次是人際關系的處理;第三是對未來的設計。

當談到考試時,55名學生的反應是:緊張、害怕、厭煩、討厭、想逃避等消極情緒,7名學生認為無所謂、平常心。適當的心理緊張有利于調節精神狀態和行為的指向性,從而使得目標得以實現,考試時適當的緊張是有益和正常的生理反應,但過于緊張或害怕等情緒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在考試中發揮正常的水平,樹立自信心。 

考試結束后,所有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成績,59名學生最不想知道的是成績排名。

成績是學習效果的反映,學生對于成績的關心和獲得高分的愿望自然十分強烈,卻畏懼成績排名。成績排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固然是激勵與肯定,同時也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他們必須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而成績排名于基礎差的學生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擊敗,受老師冷落同學歧視家長責備,背上沉重心理負擔,甚至自暴自棄。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與掌握,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發展的先決條件,作為德育工作者,要更加側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導,讓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學會從容看待競爭,為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個健康的心理平臺。

總之,學生的挫折感與學生所處的狀態緊密聯系在一起,要讓學生掌握抗挫折的能力。離不開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愿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的德育工作者積極實施對學生的情感和意志的指導與幫助,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新課程對自己成長和成才的有益推動作用。

附表:高一學生學習心理狀況調查表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環境,共同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和疏導工作,請你們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回答下列問題。謝謝你們的配合!

1.你有無心理壓力?(   

    A.        B.沒有       C.有時有        D.很嚴重

2.你認為你的心理壓力來自哪里?(   

    A.學習成績        B.競爭       C.與同學交往    D.對未來設計的實現

3.考試前,你的第一心理狀態是什么?(   

    A.很期待        B.討厭       C.很害怕      D.想不考

4.考試后最擔心是什么?(   

A.分數和排名    B.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    

C.無所謂     D.老師和家長批評與指責

6.你會經常為自己的學習方法而煩惱嗎?(   

A.    B.從沒有    C.不想這個問題     D.很煩惱

7.當你遇到挫折,你習慣的態度是什么?(   

A.很悲觀    B.積極面對    C.尋找幫助     D.無所謂

8.你對目前自己的生活、學習狀態是否滿意?(   

A.滿意    B.很滿意    C.不滿意     D.很糟糕

9.你認為現在的學習有意思嗎?(   

A.沒有意思    B.有意思    C.無所謂    D.很害怕學習

10.你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嗎?(   

A.    B.不能    C.學習是一種負擔     D.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11.你如何看待現在的教育和考試機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