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范辦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是我們東中人永恒的追求。在鹽城市“有效教學推進年”、“有效教學攻尖年”、“有效教學提升年”的系列活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在當前規范辦學行為,提升素質教育質量的大背景下,特制定2010-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務處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我校“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以規范教學行為為準繩,以提升素質教育質量為主線,以實施“有效教學”為核心,加強教學研究的實用性,教學指導的實效性,質量監控的嚴密性,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深入提高課堂效率,切實提高育人水平。
二、工作目標
繼續推進“有效教學”的主題活動,緊緊抓住提升素質教育質量這個核心目標,切實提高課程實施的效益,整體推進高效優化的教學模式,自主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自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并完善多維的評價機制,謀求學校持續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發展。
三、主要措施
(一)規范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
1.定期組織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及全體教師專題學習研討會,統一思想、統一觀念、規范教學行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每月一次專題會議。
2.組織教務處主任和教務員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配齊配優學科教師,開齊開足國家課程計劃,不隨意增減課程、課時,不隨意調整課程難度、教學進度,確保課程實施的有效性。開學初完成總課表上墻上網上報工作。
3.教務主任和教務人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聯系到點,監控到位。要求教務主任和教務人員每人結合一個年級,每天要對教師的上課全程跟蹤監控,及時反饋,及時整改。
4.整合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形成我校特色的課程實施模式。教務處邀請相關專家來校作課程實施與開發的專題報告,協助相關部門健全課程實施所需的硬件設備,特別加強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開發、指導及實施。
5.做好高一年級新生借閱圖書、使用電腦和機房的指導工作,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人特長,為其健康發展及成長奠定厚實的文化基礎。
(二)優化教學模式,實施有效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1.教務處要深入廣泛地進行“有效教學”的宣傳,引領教師充分理解“有效教學”的內涵和要求。指導各備課組在備課、上課、評價等環節按步實施、完善鞏固、創新升華。在推動實施“有效教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研究,逐步提高。
2.教務處要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有效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要通過校外觀摩、校內研討、專家報告、名師示范、專題論壇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積極實施“有效教學”,引導教師總結經驗,樹立典型,不斷完善創新、升華教學模式。要求語、數、外等大教研組在學期內要有成功的經驗,成熟的做法,成效的課堂,成名的教師。
3.教務處要加強教研組的建設,充分發揮教研組在教學一線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功能。要求學科教研組每兩周(周六上午8:30-9:30)為教研活動時間,全體教研組教師集中到指定教室,解決疑難,尋求突破,有效提升。
4.各年級學科備課組,依照學科教學計劃,要加強集體備課。集體備課要定主講人、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要分工合理,落實到人,明確任務。主備人要提前準備,預先寫出教案和課件。骨干教師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備課組成員要個個參與討論,備課組長要帶領組內成員思考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思考自學質疑的指導、教學情境的創設、交流展示和互動探究的組織,教學重點的突出,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學效果的校正和反饋,教學內容的遷移應用等策略。備課時間為周六上午二、三兩節課。
5.各教研組、備課組及全體教師要積極加強研究,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要研究“有效教學”的策略,在課堂教學準備、實施和評價等環節優化方案,改進方案,提升方案,要研究實驗班、不同組合、不同類別的學生的教學策略,為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提高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要求各教研組、備課組學期結束時必須上交一份探究“有效教學”教學模式的經驗交流材料,每位教師撰寫一份反思心得。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教務處將通過多樣、有效、扎實的教學活動,自主提升學校的教學層次。教務處將依照學校三年自主發展規劃,扎實地做好教學常規督查工作,積極構建高效教學模式,深入開展學生、家長和社會“立體評教”工程。通過“紅燭杯”、“新秀杯”、“公開教學”和“學術節”等系列活動,推動學校教學不斷發展、特色發展,全面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
2.教務處要引領全體教師結合自身實際,規劃自己的自主發展目標,夯實自主發展的基礎,力爭在學習中提高,在工作中反思,在研究中發展。教務處繼續抓實“青藍工程”,爭取青年教師早過關,早過硬,早成名。
3.教務處在引領教師導引學生自主發展時,要圍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核心目標,著力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要求全體學科教師要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安排自習時間,延伸、拓展和深化自己的學科學習。
4.教務處要引導全體教師嚴控學生家庭作業總量(學科總時間2小時以內),豐富作業形式,倡導自主作業、分層作業、選擇作業等,增強學生在作業環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5.教務處要求全體教師引導學生合理支配閑暇時間,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走進圖書館,讓學生積極投身、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拓展自主學習、選擇學習、個性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成長空間。
(四)完善評價機制,引導教學健康發展。
1.教務處將采取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的思路,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方案,并加強對各學科教學管理的力度。教務處將依據年級部的常規監控,教務處的隨機抽查,期中期末教學質量的抽測結果和學生民意測評對教師進行綜合評估,促進學校教學健康可持續發展。
2.教務處將進一步完善“立體評教”機制,通過視導評教,過程監控評價,調研評教,專家評教,家長評教,學生評教等多渠道、全方位評教活動,激勵教學效益高,教學方法好的優秀教師,加大宣傳,構建平臺,擴大優秀教師的影響和輻射范圍。
3.規范考試科目,控制考試次數。教務處每學期只組織期中、期末兩次考試。考后成績不排名、不公布,突出考試的診斷功能,分析考試中反映出的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充分發揮考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個性化發展的功能。
4.各年級、各班級要堅持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科學規范地填寫成長手冊,加強學生學習過程性資料的積累,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診斷、矯正功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5.教務處要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考核評價和質量監測制度,建立教師個人專業評價檔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研究的提高,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探索高效課堂的評價體系。
(五)加強“減負增效”的研究,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規范”是準繩,是教育的基本底線,“減負”是治療教育頑癥中的手段,是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興奮劑,而“增效”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終極目標,又是提升師生素質最有力的抓手。教務處將協同年級部及其部門、致力于研究和建立“減負增效”機制,做到“減負”不“減質”,讓“減負”與“增效”同步,引領教師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加強教與學的雙向研究,探尋高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師生全面發展,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健康、全面、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