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由揚州大學組織的“國培計劃”青海省高中化學骨干教師培訓活動在我校進行,此次活動屬于由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國培計劃)的一部分,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參加今天活動的青海省高中化學骨干教師有五十多人。帶隊的首席專家為江蘇省高考化學命題組長吳星教授。
我校是江蘇省化學課程基地,今年又有十名同學榮獲化學奧賽(江蘇賽區)一等獎。承辦如此級別的活動,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并從專家講座、基地探訪、名師獻課三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策劃,力求短時高效,與參培教師一起分享了大容量教育教學信息。
校長、黨委書記鄒施凱作為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國家中小學教育評估專家,以教師素質發展為主題,向國培班的全體老師系統闡述了教師發展的“九度空間”,分享教育、教學的思想與感悟。涉及教學的思想引領、學習的自主激活、課程的研究探索、教育的智慧把握、成長的生態包容、經驗的積淀凝練以及創新、信息技術的優化與應用,并多重區分為九度。核心指向“另起一行,我是第一”的教育主張、“讓學引思、以學激思、會學拓思”的教學觀以及教師發展“只有自我阻礙”的惰性突破。講座中,鄒施凱結合PPT完整演示了“九度空間”架構,國培班教師全神貫注、興趣濃厚。
實地探訪中,省特級教師、化學課程基地負責人、副校長吳海霞向國培班學員介紹了基地建設概況。教師們對基地宗旨和功能、內容與特色進行了實地了解;對課程基地網站的網絡學習平臺、提供在線檢測、在線作業提交和批改、教案與課件的上傳等為學生發展打造的教育環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在名師獻課環節,潘志勇老師開設了一堂《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比較》的復習課。該課內容為高考重點,考生難點,學生易失分。教者立足考綱,從學生實際出發,緊緊扣住溶液中離子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共存時的等量關系,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建構微粒觀、變化觀的學科理念,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國培教師及專家一致認為,該課設計新穎,從一定高度俯瞰溶液中微粒子,用實驗幫助學生解決了難點,落實問題很有力度。
此次化學國家培訓在我校成功開展,為我校與外校交流提供了平臺,更是對我校辦學思想、課程理念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