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些許思考和實踐,前不久參加了江蘇省教育廳和英國曼徹斯特郡教育機構共同組織的境外校長培訓班。短短的三周中聆聽了英國專家的講座,考察訪問了英國的近十所中小學校,對英國的中小學教育有了一些感受。雖時值隆冬,但滿眼的是融融之綠,盈胸的是暖暖之意。
認識:“農夫山泉有點兒甜。”
英國現今教育大綱闡釋的教育目標是:為能促進學生的精神、思想、文化、感情以及體能方面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對于將來成年生活中將面臨的機遇、責任等做好相應準備。“每個兒童都同等重要”是英國教育的一個先進理念,她貴在“每個”,重在“同等”。我們在實際考察中發現,英國中小學校都運行著課程教學和個別輔導雙軌系統,每個班級不僅配有學科教師,而且有一到兩名的輔導教師。課程教學面向全班學生,著眼成批培養;個別輔導則充分照顧到每個兒童的個體需要和個性發展。參觀的有一所學校為了讓一個坐輪椅的殘疾學生能夠“跑班”到達二樓教室學習,學校管理委員會向當地教育機構提出申請,專門修建了一部電梯。有一位英國校長告訴我們,他從來不用student(學生)的概念,多用child(孩子)、classmate(同學)相稱,其平等的思想,民主的作風可見一斑。
英國政府希望每所學校最終都能夠發揮自己的特色,并且有相關的評估細則。他們認為需要改變教育體制使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而不能強迫學生來適應教育體制結構。我們參觀的學校辦學規模都不很大,師生員工千人左右。其課程呈現出的都是多元化和校本化,除核心課程數學、英語、科學一樣外,其它課程多是因地制宜,因校設計的。一些中學的課程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將學生分為不同組別授課,相對固定的是“學科教室”,學生則是跑班上課,有別于中國固定的“班級教室”授課。接觸的一些英國校長津津樂道的是自身學校的特色建設,教育標準辦公室(OFSTED)提供有一套學校自我評估的系統,差不多幾年一驗收。許多學校在選修科目上和課外俱樂部活動,可稱得上異彩紛呈,有時不整體看,還以為到了職業學校的木工、刨工教室,到了藝術學校的聲樂、戲劇教室。教室里甚至飄出廚房的香味,傳出縫紉機的機器聲……可以講,英國教育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她評價一個學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學成績,而是主要看學生在這個學校提高的幅度。
英國教師的選聘是專業化機制下運行的,被選聘為教師,需要經過層層考核,嚴格篩選,方可走進學校課堂執教。一旦成為教師,就是在寬松的教學環境中盡可能發揮“個性化”教學能力,讓學生享受愉快、開心的學習教育。小學教師一人教多科,中學教師一人教一科。聽過的幾節課,從小學低年級到準備參加GNVQ考試高年級,課堂中必有游戲微格。數學課上,為了說明“負數”有存在的意義,老師讓學生按年齡、個子高矮等幾次排隊,然后分組活動,每位學生以自己所擁有的幾個數字為基準,在前的數字為負數,在后的數字為正數,進而體會正負數同樣有價值,有意義。歷史課上就“拿破侖是獨裁者還是改革者”進行討論時,采取了“拋繡球”的游戲。教師用一正方體六面貼上有要討論的問題,然后師生相互拋來拋去,誰接到“正方體”看到顯現在上面的題目,誰就需要主持回答。
英國的學校都是小班化教學,教育主管部門甚至規定小學班級最多人數不得超過30人。我們參觀的學校見到的大都十多人,最少的僅有4人。課堂上的學生好表現,也善于表現自己。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多個學生“不拘小節”搶著舉手回答,更多的是同學相互提出問題,相互提出自己的見解。英國的老師從來不對學生說“You are wrong(你錯了)”,只有“好”和“接近對”的評語,永遠是鼓勵性的。在和英國學生座談時,我們問了一些問題,有幾個學生卻很快喧賓奪主問你一個有關的問題,什么“長城”、“中餐”,什么“中國學生如何學習的”等等。
思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育的理都是相通的。中外教育都是按照一定要求做培養人的工作,其目標、其重心指向性都十分明確。學校教育毫無疑問,培養學生們通過有效的努力走向成長、成功,進而成人、成才。“每個兒童都同等重要”其實可以看成是兩國共同的教育先進理念。如今我們實施新課程追求的就是讓學生擁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中英教育實踐中有許多具體的教學方法,諸如因材施教,分類推進,合作交流,也相近、相通和相連。
教育的根都是可尋的。大凡教育都根植于自己的土壤,有什么樣的環境背景,有什么樣的風俗習慣,有什么樣的社會經濟,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諸如從零到整,從小到大是英國人凸現自我的思維習慣,從大到小,從整到零大概則是我們東方人謙虛謹慎的思維方式。不難看出,英國的教育同中世紀宗教有著淵源,我國的教育則與4000多年前的儒學有著傳承。
教育的路是靠走的,而且應該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實的。英國教育從中世紀教會學校,1833年政府的公立學校,1880年開始的義務教育,到今天的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并存;我國的教育從孔子時代的私塾,隋唐開始的科舉,1905廢除科舉興辦的學堂,到今天公辦、民辦學校并起,無一不是大家一路走過來的。雖大相徑庭,但殊途同歸。
信念:“我能!”“我行!”
目前,我們正在運行著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新課程以人的發展為理念,提出要在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重視過程和方法,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其理想與實踐、目的和方法、結果和過程之間的張力應該讓我們有信心地努力前行,這就需要大家不斷學習,勇于探索,同時也存在著開放和接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英國考察學習,諸如學科模塊教學、學業水平測試以及新型課堂結構、發展性評價機制等,我們大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茅塞又開的感觸。英國與中國的國情不一,教育背景相異,但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模式方法,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我們有理由相信,英國現有先進的教育,一旦和中國具有四千多年積淀的教育內涵,和我們今天所進行的新課程的實踐、思考結合在一起,一定會結出豐碩成果。
教育之樹一定常青。